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动态信息

中山大学关工委隆重举办第二届“感动杏林”十大人物颁奖大会

  5月18日晚,由中山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关工委医科片组协办、附属第三医院与公共卫生学院联合承办的第二届“感动杏林”十大人物颁奖大会在南校园梁銶琚堂隆重举行。广东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王玉学主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关工委余敏斌常务副主任,校长助理、校关工委赵勇副主任及徐远通、樊筑生、李巧兰等关工委领导,卢光启、许发茂等医科前辈代表,丘国新、戎利民、夏丹、武少新、韩玲、岳辉、张远权等成员单位领导和师生代表等上千人参加了大会。
“感动杏林”人物评选活动是在学校关工委指导下,由医科片组具体策划和组织实施。在各成员单位推荐基础上,经过多轮推荐和评选,戎铁华、胡孟璇、陈新滋、汪建平、刘如琼、梁力建、汤美安、吴乐正、詹红、何裕隆等十位专家获得第二届“感动杏林”十大人物荣誉称号,在评选过程中不幸辞世的区庆嘉教授获得特别致敬奖。
当晚7点30分,颁奖大会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余敏斌副书记首先致辞,向获奖人物表示热烈祝贺,感谢他们为医疗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别指出,该活动旨在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树先进典型,弘扬大爱行医、精诚治学、诲人不倦的事迹,立德树人,教育引导青年教职工、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传承中山大学医科“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优良传统,同时寄语医科学子勇于担当、开拓创新,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颁奖大会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向现场分享了获奖人物的医路人生,以诵读颁奖词的形式对获奖人物的感人事迹致以赞扬,他们德才兼备,浓浓家国情怀,三尺讲台诲人不倦,无影灯下铸就医魂,感人事迹给在场的师生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洗礼。与会领导逐一为获奖人物颁奖,期间还穿插了医护工作者和医学生们表演的原创舞蹈、歌曲、配乐诗朗诵等精彩纷呈的节目,亮点不断、高潮迭起。参加颁奖晚会的师生盛赞评选和表彰活动很有教育意义,弘扬正能量,作为医科片组特色品牌活动,也推动了学校关工委工作的创新。


第二届“感动杏林”十大人物:

  1.戎铁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资深名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肺癌、食管癌单病种资深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艺高、胆大、心细、德馨是国内同行和患者对戎铁华的评价。戎教授在胸外科的学术领域深根厚植、建树颇丰。他在全球首次成功施行人工食管人体置入术,在全国肿瘤医院中率先成功施行单肺移植;通过肿瘤分子信息和数据挖掘方法预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年内是否死亡,正确率达到87.2%,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认可。
从医从教48年,作为肿瘤医院的老党委书记,戎铁华教授带领肿瘤医院以全省最高分的评审成绩获评我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将肿瘤医院胸科发展成华南地区排名第一、影响力稳居全国胸部肿瘤治疗前列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心怀大爱,仁心仁术是患者在他的留言板上写的最多的字眼,也是对一位医生的最高认同和评价。从医近半世纪,作为国内胸外科领军人物的他,数不清有多少垂危的生命从他手里被抢救回来。为了挽救一个生命,他曾九天九夜守护在患者身边直至脱离危险期的佳话在病患中广为传播。
有老共产党员责任与担当的戎铁华以德艺双馨布道杏林,以仁心仁术铸就医魂。
【颁奖词】他以胸外科领军人物的大爱挽救回无数垂危的生命,他以开拓者的足迹奠定了中肿胸科在国内的翘楚地位,他以老党委书记的担当带领肿瘤医院在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年过古稀未伏枥,无影灯下见精诚!


  2.胡孟璇教授:95岁,我国著名统计学和肿瘤流行病学专家,我国卫生统计学领域的先驱,中山大学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及公共卫生学院创始人之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二、三届成员,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
1923年11月胡孟璇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43年考入湘雅医学院,于1949年毕业并从事内科和儿科临床工作,在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预防的当时,胡教授认识到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大于临床的被动治疗,转而投身于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中。
1950年胡教授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公共卫生高级师资进修班进修,1951年,她回到湘雅医学院教授公共卫生学和卫生统计学。1954年,胡教授来到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劳动卫生、营养卫生和卫生统计学等课程,于1961年被聘任为副教授,1978年被聘任为教授,1985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胡孟璇教授就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在胡教授的领导下,我校卫生统计学于1981年和1986年先后被批准成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她具有远见地引进了中山大学医科的第一台计算机,开启了借助计算机系统进行科研和教学的新篇章。20世纪末成为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医学统计教育委员会挂靠单位,教育部卫生统计师资培训基地。
1995年,胡教授退休,在退休前力邀北京医科大学生物统计与生物数学教研室主任方积乾教授南下,为中山大学卫生统计学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胡孟璇教授是中山大学卫生统计学学科的奠基人,更是领航人。她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公共卫生事业,贡献给了卫生统计学事业,是后来人的楷模。
【颁奖词】心怀天下,救死扶伤,她是悬壶济世的医者,也是鞠躬尽瘁的预防先驱。作为中大公卫学院和卫生统计学的创始人,她----胡孟璇,名字注定要被牢记和歌颂。成就这份辉煌的,是她在三尺讲台上、科研领域洒下的热汗,是她开辟卫生统计计算机时代付出的执着,是她深深影响后辈万千学子的坚定信仰。先驱者的力量,后来人的楷模,感动杏林十大人物。


  3. 陈新滋:男,1950出生,广东台山市人。197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1979年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先后任职于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台湾大学、香港理工大学(2007-2010年任副校长)、香港浸会大学(2010-2015年任校长)。陈新滋教授于2015年7月份正式全职回归中山大学,现任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陈新滋教授还被选为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新滋教授是国际知名的有机化学专家,在均相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手性药物合成及新型高效的手性配体及催化剂等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在国际上具有很高威望。
陈新滋教授时刻关心着青年学子的成长,希望他们能够勇敢地肩负起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的责任和使命,为新药的研究和创制、守护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他通过在中山大学药学院设立“众富新知基金”,资助“逸仙(海外)”游学项目,邀请“诺贝尔大师系列讲坛”,举办“药学院院士讲堂”、中山大学“开学第一课”和“毕业典礼讲话”等活动,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培养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精神,引导学生立志高远、勇于追梦,勉励学生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就。
陈新滋教授为促进两岸三地,特别是香港与内地的学术交流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内地十多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及香港高等院校共同组建“手性科技开放实验室”,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手性科学研究的发展。
【颁奖词】家国情怀,赤子之心,博学笃行,诗书芳华;砥志研思,催化化学药学新思维;德才育人,风雨十载植十万栋梁之才;润物无声,系两岸三地中大学子情;众富新知,助力学子逐梦前行;广纳英才,凝聚众力促药院欣欣向荣。


  4.汪建平:男,1954年9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曾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特聘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首任院长。现任中华医学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名誉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首席专家。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FRCS)、美国外科医师学院院士(FACS)、日本消化器外科学会会员等。《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2015年版、 2017年版)专家组组长、全国五年制临床医学规划教材《外科学》第8版(2014)主编、第9版(2018)主编,《中华结直肠肛门外科学》主编,《中华胃肠外科杂志》、Gastroenterology Report总编辑等。
从事临床工作四十载,汪建平教授一直坚持在临床第一线,查房、教学、会诊、手术是他最喜欢的“活儿”,他的专业方向为胃肠外科,尤其对结直肠癌和肛门良性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是国内此领域的领军人物。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SCI文章30余篇,主持多个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曾两次被选为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口头报告,并被《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JCO)等杂志录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
汪建平教授始终把教育学生、指导年轻医生、救治病人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和追求。他直到现在,还坚持用手术示意图的形式来记录复杂、非常规手术过程,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手术技巧,也能让患者和家属简单顺畅地理解手术方式和手术过程,并最终作为患者的病历资料存档,方便患者后续就医。在他的带领下,中山六院的医生们还形成了每周五早上7:00全院病例大讨论的传统
【颁奖词】你问他,从医之路如此艰难,是什么让你如此执着?
是为了多保留一位患者有功能肛门的技术突破。
你问他,从医经历看穿世事,哪一刻让你感动万分?
是病患笑颜重开,紧紧握住他双手的欣慰喜悦。
他带着军人的信念成为一名医者,兼具军人的勇气和医者的仁心。所谓大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他常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医病,也要医心。
躬耕杏林四十载,精诚为医济苍生。他就是,汪建平。


  5.刘如琼:她白手起家,历尽艰辛复办护校。没有桌椅,就亲自带人去市集购买;没有课室,就在防空洞里面上课;没有教师,就登门恳请医学院的教授们为学生们上课;没有教材,就动员教师们自编教材。
她开拓创新,是中大护理教育的“开荒者”。她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优秀教师,亲自培养自己的体育老师;她深入教学第一线,集思广益,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她开创学生毕业考试的新模式,由原来的考模拟病人变为考临床病例,把学生交给临床。
她柔情,把每一个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她始终将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慈母般关怀着、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精心培育着护理园地中的每一棵幼苗。正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中山医卫校复办以来,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护理人才,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智,有的很快成为各单位的护理骨干力量,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有的获得省市级以上的荣誉和表彰。
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美名传。她为中山医护校倾尽了所有的青春和热血,勤勤恳恳,奉献终身;她注重培养年轻人,总是把机会留给他们,把“吃亏”留给自己,不计个人得失,甘当人梯;她拿着微薄的俸禄,竭尽全力为师生营造温馨家园,为临床一线输送优秀人才。
她,就是原中山医科大学附设卫生学校副校长刘如琼,一位已逾耄耋之年,博爱,低调,如孩子般质朴与真诚的老人。她是一代又一代中山医卫校毕业生的良师益友,是中山大学护理教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老黄牛”,是祖国庞大的护理队伍中永不熄灭的一盏明灯。
【颁奖词】她柔情博爱,用慈母般的呵护,温暖了学子之心;她坚毅真诚,挑起复办护士学校的大梁,白手起家,踏实苦干,凝聚起一切力量,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护士,将白衣天使的精神代代相传;她质朴纯粹,为护理教育事业的进步,抛去功名利禄,默默无闻如小草;她是中山大学护理教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老黄牛”,是祖国护理队伍中闪耀的一盏明灯!


  6.梁力建:1970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毕业后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从住院医师开始接受严格的基础和临床训练,在众多老师和前辈的指导下成长为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历任肝胆外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大外科和教研室主任。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仍然奋战在临床,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他,是一位受人敬仰、代表了大国工匠精神的卓越肝胆外科医生。他是中山大学首届资深名医,我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位列中国名医百强榜,有着极高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曾任很多的社会职务,为中山一院肝胆外科跻身国内一流、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也是一名杰出的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无数。获得众多的教学奖励。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主编医学专科院校规划教材《外科学》第5、6版,主编著作9部。参编高校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外科学》规划教材、先后培养了44名硕、博士研究生。
他,是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他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国内率先开展多种手术,获得2项发明专利,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一定的国际影响。多次获得教育部、省科技、省医药卫生进步奖。发表中英文论文150多篇。
他,是一名忠诚的党员,克己律人,坚持并贯彻执行党内各项方针、政策。曾被评为中山大学、中山一院优秀共产党员,中山一院最美党员医生等称号。
从梁力建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医学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对职业的坚守,体会到了他们享受职业的幸福感,感受到了他们至今仍在持续成长的力量,让我们真正理解了大国工匠精神的精髓。
【颁奖词】他是国内著名的肝胆外科医生、中山大学资深名医,挽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他是我校唯一临床医学的国家教学名师,教书育人数不胜数。治病救人接近50载春秋的他、至今仍奋战在临床第一线。用精湛的技术,潇洒挥刀、游刃有余,战病魔、斗顽疾、救生命。他不分昼夜、有求必应,是医院最美的党员医生。他履行的是: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7.汤美安:汤美安教授是著名的风湿免疫学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临床及高等医学教育50余年,在教医研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尤其在教学管理和实施中对学校改革发展做出很大贡献,荣获多项殊荣,包括卫生部优秀教师,广东省高教系统先进个人,南粤优秀教师, 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国家“支援西部地区农村卫生工作项目”优秀教师等。
热爱医学教育事业,立德树人严谨督学
汤教授一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先后荣获卫生部、省级、校级多项先进奖项。2004年退休后一直被返聘,她现已年近八旬,目前仍担任中山大学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医科督导员、中山三院督导组组长。2013年被广东省教育厅聘为广东省本科高校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指导委员会顾问。汤教授在担任附属三院教学副院长和风湿免疫科主任期间,在推动医院、科室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她重视和鼓励多个学科承担学校各项教学任务,使医院主要学科均能全面承担各项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获得学校的认可和学生的好评。
兢兢业业五十载,事必躬亲成典范
即便已是赫赫有名的专家学者,她仍然十分严谨地对待每一个讲座,甚至保存每一份课件,谦逊的对待每一位学员;即便已是资历丰富的教授,她仍以上第一次上课的心态面对每一节课,认真备课,坚持自己完成幻灯片。“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这一句人们衷心的赞美,便是汤教授最真实的写照。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为患者排忧解难
汤教授在临床上主要从事风湿免疫学专业,对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她长期坚持临床一线工作,开设专家门诊,解决了许多疑难病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诊治病人过程中,重视医学模式转变、换位思考的理念以及医患沟通中优质问诊技巧的运用,深受病人欢迎。
开朗豁达乐观幽默,主动学习新鲜事物
汤教授年近耄耋之年,为人一直很乐观,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具有一副天生的好嗓音,说话风趣幽默,是繁忙工作中同事们的开心果。她始终谦虚好学,主动学习使用微信、建立微信群等新鲜事物。了解学习微课、慕课等新兴潮流的教学手段。正如她微信个性签名中写的“学无止境,大爱无边”,她正是以这样的意境要求和鼓励自己,永远心存热爱,永远保持激情。
【颁奖词】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作为一位从医从教50载的专家学者,她却仍然十分严谨地对待每一个讲座,保存每一份课件,谦逊的对待每一位学员;她是资历丰富的教授,却仍以上第一次上课的心态面对每一节课,认真备课,坚持自己完成幻灯片。她言传身教、甘为人梯,三尺讲台上倾心相授,诠释着师者真谛。



  8.吴乐正:我国著名视觉生理学家、黄斑病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兼眼科研究所所长,现任亚非眼科学会副主席、国际眼科杂志名誉主编,主编《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临床眼黄斑病学》等12部专著。
吴乐正一生都奉献给了眼科事业。他1952年考入中山医学院医疗系,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被陈耀真教授和毛文书教授选拔为研究生,1983年积极投入中山医学院中山眼科中心的成立,并担任中心副主任和眼科研究所所长。如今82岁高龄,仍坚持站在学科研究前沿。
他始终秉承创新理念,坚持学习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技术。他认为学科建设和创新是带动整个眼科领域进展的关键。20世纪中叶,他在陈耀真教授的指导下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临床视觉生理实验室,是我国临床视觉电生理的奠基者,大力推动了我国临床视觉电生理的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参与创建医教研防结合的、超越医院界限、高于医院和研究所的综合医疗体系——中山眼科中心。1979年,作为中美两国间国家首次互派交换的8名访问学者之一,他获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魏尔玛眼科研究所和斯坦福大学眼科邀请赴美交流学习。1983年,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黄斑病专科。1990年,他在第28届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大会被选举为第一位中国委员,并担任亚澳部部长。2000年,在广州他担任主席主持召开了第12届亚非眼科大会,这是亚非眼科学会48年来第一次在中国召开的洲际眼科大会。2004年,他主编的《临床多焦视觉电生理学》出版,这是世界第一部关于多焦视网膜电图的专著。
他曾先后获防盲研究会(国际)奖(1980年),美国NIH 国际交流基金奖(1981年),世界眼科基金会奖 (1982年),亚太眼科学会杰出贡献奖(1991年),美国视光学学会杰出贡献奖(2000年),神经视光学康复学会(国际)奖(2006年),亚非眼科学会奖(2018年)及埃及军事医学科学院奖(2018年)等多项国际组织奖。也曾获广东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1985年)、广东省首届丁颖科技奖(1989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989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等荣誉。
【颁奖词】吾医之大,乐在治病,正在仁心,钻研医术一生,您用光明驱赶黑暗。您迈向国际眼科界,誓要提升中国眼科影响力;致力交流创新,只为技术共享于民。其家国情怀,赤子之心,医患之情,如碧草之芬,幽兰之馨,芳香无尽。如今耄耋之年,您仍坚定在科研潮头,探索未知的世界。六十余载光明路,您始终牢记初心;桃李芬芳杏林阁,您始终仰望星空。


  9.詹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自1987年詹红同志成为全国第一批从事急诊专业固定编制的医生起,31年来在急诊科从医师成长为科室主任,一直坚守、奋战在救死扶伤的前沿阵地,处理急诊患者550多万人次,抢救急危重症患者近100万人次。在抗击非典、禽流感、登革热等疫情中,她身先士卒;在亚运会医疗保健、国家医疗队巡回医疗等重大任务中,她勇挑重担;在推动学科发展、建设“幸福急诊科”管理工作中,她甘为人梯。
从医以来,詹红同志始终牢记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始终坚守专业职责与医德底线,全心全意为急诊病人着想。为了坚持治病救人,她放弃了出国与家人团聚的机会,老父亲为了她也不得不留守国内帮助她照顾家庭;为了坚守急诊事业,她多次放弃了轮岗、进修的机会,始终战斗在最苦最累的急诊一线;为了抢救急危重症病人,她常常放弃休息机会,31年来几乎没有完整地休息过一个节假日。每年春节,她几乎都在医院度过。
她的医术、医德赢得了病人尊敬、同行认可、社会赞誉,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医生”、“中国好医生”“白求恩奖章”等,被广东省和广州市分别授予抗击非典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中山大学先进工作者、白求恩式医生、中山一院医德医风标兵。
她是在中山大学医科和中山一院逐步成长起来的一代急诊医学专家的杰出代表,也是新时期医疗行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杰出代表。
【颁奖词】她爱岗敬业,信念坚定,始终活在患者的期待里;她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始终活在岗位的需要里;她乐观友善,医者仁心,始终活在别人的优点里;她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始终活在职业的操守里。她31年如一日,始终奋战在救死扶伤的最前线。她平凡而伟大的先进事迹为新时期医务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


  10.何裕隆:我国知名的胃肠外科专家,长期致力于胃肠道肿瘤的基础、临床研究与治疗;他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为广大病患解除痛苦,每年都有许多绝症患者在何教授的治疗下收获新生。从医带教三十余载,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宵衣旰食:曾奋战24小时,抢救产后出血3万毫升的孕妇;连续32小时抢救21岁广泛性小肠坏死患者。他做了许多高难度的手术,重燃了无数家庭的希望,他精湛的医术和大爱的情怀赢得了病人的信任和赞誉,患者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同时,他作为中央保健专家、广东省保健专家,每年承担大量的保健任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他还心系公益事业,积极组织各类义诊、送医送药下乡活动;主动请缨前往西藏地区,不顾高原反应,亲自指导西藏当地医院诊治疑难杂症、培训当地的医生;带队到云南临沧凤庆县帮扶,深入乡村为群众提供巡回医疗服务,开展医疗讲座,支持当地医院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协助当地医院查找查漏补缺,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组织广东省医学专家送会诊下军营,解决基层官兵看病难的问题,获得广大基层官兵的好评;带队中山七院专家教授前往云南林芝义诊送药,情暖边疆。
何裕隆教授守忠诚、敢担当、有定力、讲奉献,严格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遏制医疗卫生行业商业贿赂行为;作为中山七院首位院长,他深知数以亿计的建设、采购项目将面临许多诱惑,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身作则为中山七院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颁奖词】只会做手术的医生是医匠,而一名优秀的的外科医生不仅会做手术,还知道病人该不该做、什么时候做、做什么样的手术。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为病人、为社会造福的胸怀与仁心。从医从教30余年,何裕隆教授始终将“把病人当亲人”这句朴实的话语当做自己的行医准则。桃李满天下,袖里藏春风,他笃定地走在医学之路上,虔诚地不断向前迈进。


  特别致敬奖得主:
区庆嘉(1936-2017):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原外科主任。1936年出生于广东东莞,1960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医疗系。1980年-198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和克里夫兰医学中心进修。57年来,区教授一直从事外科临床工作,成果显著,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培养博士、硕士共40余人。上世纪80年代初,他对肝切除中有关肝静脉的问题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在一定的条件下结扎肝静脉可保留所属肝段的新论点,为许多肝硬化患者的肝切除术中最大限度的保存残肝实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他被公认为我国肝静脉外科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奠基人。区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荣誉主任委员,中山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广东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外科学会终身成就奖、中山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等奖项和荣誉。
区庆嘉教授的一生可以用“爱院、敬业、仁心、智慧”来概括。区庆嘉教授为我国外科医学及医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医学界所景仰。
【颁奖词】医途迢迢,却未缓缓归矣。他,行医治学57载,青丝变白发,问寻医学真理;他,耄耋之年,亦不舍柳叶刀,无影灯下显初心;他甘为骆驼,也为牛马,用大医精诚的风范托起生命的希望;他甘为扶梯,乐当园丁,金针多人,播洒甘露,培育了一批批医学新领军。我们致敬他菩萨般的医者仁心,致敬他赤子般的真诚和纯粹!


中山大学第二届“感动杏林”十大人物颁奖大会全景

 

校关工委余敏斌常务副主任致辞


三院彭朝权教授独唱《做个好医生》


校长助理赵勇教授为附属一院梁力健教授颁奖

校关工委徐远通副主任为附属三院汤美安教授颁奖
 

舞蹈《喜洋洋》


大会合影